編者按: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有“知恩圖報,善莫大焉”,今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常懷感恩心、常為感恩行,更是為人最起碼的修養。
11月25日,《河北工人報》以“感恩”的話題,在《感謝有你》欄目刊發了我集團企業內刊《紅色晶牛》原主編閆巖女士的感恩文章,字里行間、言情于墨,寫滿了對晶牛的熱愛。今日征得作者同意,本網全文轉發,以饗讀者。
愛與希望助成長
閆巖
1994年,不到20歲的我從保定農村來到異鄉邢臺打工。2004年,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終于在晶牛集團擁有了一份自己喜歡而又穩定的工作,結束了我漂泊在異鄉的艱苦歲月。從那以后,晶牛也成了我永遠值得感恩的“家”。
執著,讓企業選擇了我
開始,我是在一家床單廠做驗單工,白班夜班兩班倒,一班12個小時,月工資僅300元。慶幸的是,我并沒有放棄對讀書寫作的愛好,在打工之余,我仍舊堅持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并嘗試著寫了一些小隨筆和小故事,向幾家報社投稿。從開始的石沉大海,到后來接二連三的發表,看到自己的稿件被印到了報紙上,我更堅定了自己的創作之路。
2004年,當我聽說當地的晶牛集團的宣傳部門正缺少宣傳人員時,立刻把自己發表的文章剪下來做了一個剪貼本。“初生牛犢不怕虎”,拿著這個剪貼本,我冒冒失失地闖進了董事長王長林的辦公室,進行毛遂自薦。
其實,當時我對晶牛集團一點都不了解,只知道它是一個很好的企業。我覺得好的企業是需要人才的,而我又自認為就是個人才。但是,當王長林一句:“你是什么學歷?大專還是本科?”把我問愣了。那時的我,不只是沒有文憑,更可笑的是,還根本就弄不清大專和本科畢業有什么區別。于是,冒失的結果可想而知,當即,我便被打發了回去。
很佩服當時的自己,過后竟還有十二分的不服氣,連夜給王長林寫了一封長達4頁的信,責備他招人只注重文憑不注重能力。兩天后,王長林的秘書給我打來電話說,讓我再去一趟晶牛。這次,王長林和我聊了一個多小時,仔細地查看了我的剪貼本后,果斷地決定錄用了我。從此,我成了晶牛的一員。
鼓勵,讓我堅持夢想
從打工妹到企業的內部宣傳人員,我可謂是實現了華麗的轉身。上崗后,我才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王長林最初拒絕我是有道理的。做新聞做報紙并不是能寫篇小文章就可以,需要的是對新聞的敏感性和對文字的駕馭能力以及對新聞稿件的策劃和版面的統籌能力……總之,是需要大學問的。而這一切,當時的我除了對文學創作的不懈追求,其他的都是從零開始。
當我面對新環境有些不知所措時,王長林一次次地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開導我,鼓勵我,幫我指明方向。同時,他還特意囑咐我,不要丟掉對文學創作的追求,要多讀書多寫作,如果需要企業或是他的幫忙,盡管對他說。正是基于這種信任、鼓勵和鞭策,讓我在工作和寫作上有了很大的動力。
漸漸的,我從一名內刊編輯的“小白”,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并最終擔任了企業內刊的主編。同時,除了屢見報端和雜志的文章,2007年,我的第一部小小說文集《大愛無形》出版;2014年,我的第一部故事集和第一部長篇小說也相繼出版。2017年,我還有幸獲得了第二屆孫犁文學獎,這一河北省的最高文學獎項。
我沒上過真正的大學,但晶牛和王長林董事長卻給了我許多大學畢業生都不曾擁有的發展機會,讓我實現了人生夢想。
現在,我仍然在文學創作的路上樂此不疲,我知道,是晶牛給我提供了發展的平臺,是我的伯樂——王長林董事長對于我愛與希望的鼓勵,成就了現在的我,我唯有用繼續努力,來回報這知遇之恩。